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家庭教育 > 規(guī)則意識 > 正文

掌控青少年心理,面對孩子的不配合,除了威脅,我們還可以這么做

更新日期:2023-02-22 10:07:11  來源:

導讀  假期里去一個朋友家做客,因為好久沒見,大人們相談甚歡,孩子們在一起玩得也是不亦樂乎?! ∨笥训拇髢鹤右呀?jīng)讀初中了,雖然年齡比較大,他還是很樂意帶著一群小不點玩耍。朋友...

  假期里去一個朋友家做客,因為好久沒見,大人們相談甚歡,孩子們在一起玩得也是不亦樂乎。

  朋友的大兒子已經(jīng)讀初中了,雖然年齡比較大,他還是很樂意帶著一群小不點玩耍。朋友覺得她的兒子玩得時間夠久了,就提醒她去寫作業(yè)。

  她每提醒一次,她兒子就應一聲:“好,我知道了,等會兒就去寫。”但是,每次說完之后,他依舊繼續(xù)玩。在提醒了五六次之后,朋友終于失去了耐心,她提高了嗓門,叫了一遍她兒子的全名:“你到底去不去?我要數(shù)數(shù)了,一……二……”

  “三”字還沒說出口,她的兒子就火速地跑回了自己的房間去寫作業(yè),嘴里還抱怨著:“好了,別數(shù)了,真是受不了你!”

  我有些吃驚:“沒想到123這個方法放在大孩子身上也管用啊!”朋友不好意思地說道:“沒辦法,有時實在沒轍了,好說歹說都不管用,只能用這一招了,從小就是這樣。有時我還會想,要是哪一天連這一招都不管用了,我該怎么辦?”

  坦白講,這一招我也會用到。四歲的女兒有時貪玩不想回家,時間到了不去睡覺,出門的時候磨磨蹭蹭,我多次提醒沒有作用之后,只要一喊123,她就會立即變得聽話起來。即便有時很生氣,她也會服從。

  這個方法簡單有效,很多父母都用過,但是有心理咨詢師表示:“大人的這種做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這個指令喚起了孩子內(nèi)心的恐懼感。人們在做一些事情時并不是因為想做,而是因為害怕。”

  孩子本來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可能還沒玩夠,可能需要一些時間緩沖,可能想要把某件事做完。大人的一聲令下意味著他們會面臨不好的后果,也許是發(fā)火,也許是自己被丟下,也許是挨打。他們害怕經(jīng)歷這些,強烈的恐懼感迫使他們不得不向大人妥協(xié)。

  大人也是如此,早上的鬧鐘響了,我們因為沒有睡夠,所以不想起床。但是一想到遲到了可能會被領(lǐng)導批評、被扣工資,就不得不起來。面對一大桌美味的食物,我們很想胡吃海喝一頓,但是想到最近的體檢結(jié)果不太好,為了防止病情加重,只能抑制自己的欲望。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內(nèi)心長期被恐懼感籠罩,都會變得膽小和自卑,循規(guī)守矩。他們無法盡情地舒展自我,更不用說突破自我和超越自我。這種聽話犧牲的可能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多彩的未來。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我們盡量不要用威脅式的方法來迫使孩子聽話。有家長表示,自己也不想這樣,但是孩子有時候太不自覺了,真不知道該怎么辦?這里就推薦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是事先制定規(guī)則并確保孩子能理解能執(zhí)行。例如,如果孩子寫作業(yè)不自覺,那就每天給孩子留出專門的作業(yè)時間。在這個時間里,除了寫作業(yè),不能做別的。孩子不聽話時,就把規(guī)則拿出來。讓孩子明白,他是在按照規(guī)則行事,并不是大人在強制他。

  二是通過一些方法來吸引孩子,轉(zhuǎn)移他們的注意力。對于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既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又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假如孩子因為貪玩不想洗漱,大人可以說:“媽媽今天給你換了一個新牙刷,上面有個貓咪的圖案,看上去好可愛呀!”通常孩子很容易就會被吸引過來。

  三是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信心。有時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情并不是不想做,而是這件事情會帶給他們一些不愉快的體驗。有的孩子在寫作業(yè)的過程中總是受到家長的干擾和指責,他們怎么會喜歡呢?這個時候大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即便幫不上忙,也盡量不要給孩子添堵。

  四是學會放手。我們不能排除一種情況,家長能用的辦法都用了,孩子依然不聽話。對于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大人可以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主,同時也要讓他們自己承擔相應的后果。

  有個女孩子非要穿著自己新買的彩色蓬蓬裙去上學,媽媽反復告訴她不合適,但她非要穿。媽媽干脆不管了,就讓女兒穿著那件花裙子去上學了。當天放學之后,她女兒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以后再也不穿這件裙子去學校了。”至于原因,女兒沒說,媽媽也沒問。

  由此也能看出,有時大人說一萬遍,都不如讓孩子親自體驗一次。

  其實,大人的目的并非是想要孩子聽話,而是希望孩子能夠更好地成長。只是當我們的權(quán)威受到挑戰(zhàn)時,我們經(jīng)常會忘了自己的初心。

  育兒道路千萬條,我們要多多學習和反思,盡量少踩一些坑。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chuàng),歡迎關(guān)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zhuǎn)載。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