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李孟潮原題《撲向》貪婪的吮吸。黑冷的孤寂。她撲向那壹點星火,那根奄奄壹息的香煙,就像童年時,蹣跚地撲向母親的笑臉和懷抱。她的壹生,便是由壹系列的“撲向”動作組成。童年時撲向母親,少年時撲向高考,青年時撲向那壹生壹次的初戀。成年后,開始東撲西抓,撲向那個壞笑的男孩,撲...
李孟潮
原題《撲向》
貪婪的吮吸。黑冷的孤寂。她撲向那壹點星火,那根奄奄壹息的香煙,就像童年時,蹣跚地撲向母親的笑臉和懷抱。
她的壹生,便是由壹系列的“撲向”動作組成。
童年時撲向母親,少年時撲向高考,青年時撲向那壹生壹次的初戀。
成年后,開始東撲西抓,撲向那個壞笑的男孩,撲向公司業(yè)績的排行榜,撲向新上市的減肥藥、撲向演唱會上汗水泠泠的歌星,撲向那個憂郁的、正鬧離婚的中年男子,撲向年齡所迫、逮誰是誰的婚姻,撲向為了傳宗接代的重任、不得不生的懷孕,撲向嬰兒眼神中的純真和期望。直到嬰兒成為少年,對她“撲向”的動作擺手,“媽媽,不,離我遠點?!?/p>
她才發(fā)覺,這壹生撲來撲去,撲了個空。
然后,她撲向抗抑郁藥和蠢頭蠢腦地兜售溫情的心理醫(yī)生。
她仍然是那個剛剛學步的幼兒,恐懼中、踉蹌中需要撲向壹個溫暖的擁抱。直到有壹天,她遇到了他,在那家伍星賓館中,他們瞪著彼此裹在百浴巾里,冒著熱氣的身體,沉默不語。
然后,他們撲向?qū)Ψ健_@壹次,必須閉上眼睛。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壹次仍然會撲個空。
可憐的姑娘,那個童年等待著你壹躍而入的懷抱早已逝去,再也找不回來了。
而她的那個他,也同樣在東奔西跑,撲向壹個又壹個幻想。拼命學習時在想,考上重點大學,就壹切ok了,考上了,然后失望;努力賺錢時在想,發(fā)財了有房有車就幸福了,買了別墅和寶馬,然后失望;追求美女時在想,只要娶到她,這輩子死也值得,娶到了,然后失望。
每個人都是這樣,帶著幻想撲向壹個又壹個目標,然后壹次又壹次失望和痛苦。
然后這些把自己的靈魂摔得皮開肉裂的人會再次擠出最后壹點力氣,義無反顧地撲向心理治療。其壯烈的姿態(tài)讓人想起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的英雄。那些腦袋里塞了幾個詞不達意的心理學術(shù)語、同樣是浸泡在沖動的大眾文化中的心理醫(yī)生們往往會情不自禁張開懷抱,那種曖昧的姿勢似乎在大聲號召,“來吧,寶貝!讓我來共情你,讓我來安慰你,讓我來理解你,讓我來溫暖你,讓我們壹起來點真誠來點愛!”
糟糕的事情發(fā)生了,這個家伙真的以為他能夠替代那個消失在歲月流沙中母親的懷抱。
壹次次撲向,壹次次沖動。每個撲向的動作,每個沖動的浪花,都來自欲望之海的壹次顫抖、壹次悸動,壹陣痙攣,壹股電流。
精神分析的要旨在于,用回憶代替沖動。弗洛伊德如此說。這個飽受沖動之苦的猶太人知道,人,說到底,不過是壹堆會焦慮的肉而已,如果他不善于用回憶覺照的力量來照亮欲望的深淵的話。
所以他教會患者和分析師們,要平靜的觀察所有的話語,所有的內(nèi)容,而不帶任何偏見——
“治療開始時,患者被要求把自己放到注意和不帶激情的自我觀察者的位置上,僅僅是長時間辨認他的意識的表面內(nèi)容,而且壹方面承擔起保證完全真實的責任,另壹方面不從溝通過程中撤走任何觀點……”(弗洛伊德,1912,《對實踐精神分析的醫(yī)生們的建議》)
除了法國人拉康,幾乎沒有任何人愿意接受弗洛伊德的這個建議。精神分析注定要滅亡,被麥當勞和mtv取代。我們都喜歡,用沖動回應沖動,用迫切迎接迫切,用匆忙對抗匆忙。有多少人有力量和勇氣對著那個笑意盈盈、溫暖安全的懷抱揮手,說;“對不起,我已經(jīng)長大,不再需要你”?
殘忍的回憶。在回憶之光的照耀下,她會看到,那些讓她心醉的笑容,那些讓她沉迷的榮耀,那些讓她迷戀的話語,不過是壹個個絢爛的夢境,壹張張翻拍的褪色照片而已。
今夜燈火璀璨,都市光影恍惚。千萬不要回憶,要不然這座城市將會變成壹抹斜陽照耀下的廢棄的古堡。
“石城昔為莫愁鄉(xiāng),莫愁魂散石城荒。江人依舊棹舴艋,江岸還飛雙鴛鴦。帆去帆來風浩渺,花開花落春悲涼。煙濃草遠望不盡,千古漢陽閑夕陽?!?/p>
唐人鄭谷坐在回憶的河邊,坐在荒涼的城市旁,寫下了這首詩。
詩歌,只屬于遠離城市、遠離沖動的回憶者。奔跑的生活適合野獸,適合汽車,而不適合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