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這是我前天在微博接到的一個私信,因為這個私信我認識了一個游戲《藍鯨自殺游戲》,在我百度了游戲的內容和參與人員之后,我深深驚呆了,因為這個游戲把手伸向了我們還未成年的孩子。我在上搜到的孩子自殺的年齡多在13-17歲...
這是我前天在微博接到的一個私信,因為這個私信我認識了一個游戲《藍鯨自殺游戲》,在我百度了游戲的內容和參與人員之后,我深深驚呆了,因為這個游戲把手伸向了我們還未成年的孩子。
我在上搜到的孩子自殺的年齡多在13-17歲之間,基本上就是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
為什么這些孩子容易受到蠱惑呢?
首先是好奇和炫酷的心理讓他們接觸了藍鯨自殺游戲。
對死亡的好奇,自殺這件事的炫酷很容易俘獲青春期的孩子。對死亡的思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而孩子到了青春期會有一個高發(fā)階段,他們會思考,我為什么活著?死亡是什么?如果我要是死了會怎樣?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等等問題。他們對于死亡非常好奇,卻無法尋求到答案。
這個時候一個可能告訴他們死亡是什么的游戲出現(xiàn)了——藍鯨自殺游戲。在孩子們的想象中這可能會給自己答案,而且同時會讓自己感覺很酷兒??梢宰屧酒狡綗o奇的孩子突然變成別人的焦點,雖然藍鯨游戲里的行為很痛苦,比如在身上割出鯨魚的圖案,可偏偏這個年齡的孩子會認為胳膊上有幾道是真男人,是性感的表現(xiàn)。是個性。
好了,我要去做個性的事情,這樣別人會覺得我很酷,特別酷,我不再需要秉燭夜讀好好學習去讓別人關注我,往自己身上劃幾刀,我就能成為焦點和小頭目。那點疼痛可以忍受。
忍受了這點疼痛了,下一個人任務可能比割幾刀更痛,但是第一個都完成了,第二個也不難接受,這其實是心理學的等門檻效應。先讓他們完成簡單的不太痛苦的任務,然后逐漸的去完成,更大,更痛苦的任務,直到50天的時候去完成自殺。孩子們會為了保持自己剛開始的形象,而一點點的上鉤,甚至最終在這些越來越大的痛苦面前因為習慣而麻木。
對,習慣,這個游戲還有用習慣控制人行為的設置,每天發(fā)布一個自殘的新任務,還要求成員在每天4:20起床,在一天最黑暗的時候起來看恐怖片,除了恐懼,想死我真想不出其他的什么東西來來。凌晨本就是我們心理力量最弱的時候,還要每天重復自己的微弱,恐懼和不滿,別說孩子,成人也容易被人控制和逼瘋。
其次,青春期的孩子不想屈服于傳統(tǒng)的權威,甚至對于學校教育是很有微詞的,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雖然這些主見在成人看來是荒謬的,不合理的。但是他們卻不愿意聽從父母師長的教導。
他們忠實于自己的想法,固執(zhí)的堅持自己所謂的真理??善麄冇痔貏e善于聽從自己小團體的話。很多事情父母說的,他們聽不進去。但是小團體中某個成員說的話,會讓他們感覺很對,很好,很和心儀。
可是一幫幾乎邊邊大的孩子的觀念能不同到哪里去呢?擔他們很容易被自己周圍的輿論引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把,中學生戀愛,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有感覺的女生或者男生,而是周圍很多同學覺得他們兩合適,他們應該說男女朋友,結果他們戀愛了。
對于這款游戲也一樣,這款游戲采用的是社群的方式,一些差不多的孩子都說這個游戲不錯,并且積極的去反饋自己的行為的時候,后果是什么樣子?肯定是其他孩子跟著效仿。而且哪里還會有人專門不停的跟孩子們灌輸一些消極的觀念,同時給他們虛幻了一個未來,一個不存在的美好世界。
中學生的第三個特點愛幻想。他們充滿了想象力,他們很好奇??墒谴竽X卻不會區(qū)分想象和現(xiàn)實的區(qū)別。俗語說三人成虎,當一個想象被灌輸了太多次,我們的大腦就會接受這就是真的。那么孩子就容易陷入自己的想象中去,可是這個想象的終結是什么?是自殺。自殺被想象包裹上了美麗的糖衣,讓孩子們感覺我在做一件非常棒的事情,那種感覺會比天天的學習,考試,要好得多,我要去那種地方。而不是停留在這個讓我不舒服的,我不適合的地方。
我們的孩子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被引誘進入游戲,洗腦,最后執(zhí)行了那個讓我們痛心的任務。
作為父母或者朋友,我們需要如何去引導自己的孩子呢?
首先,做孩子的朋友,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模式。如果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手機里有4:20叫醒我,或者藍鯨游戲,立馬報警。
其次,,提前對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同時也對他們追求新鮮刺激的心態(tài),給予一些正確的引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或者絡中設計一些健康、積極的游戲方式滿足他們這種需求。
最后,不但要做孩子的朋友,還要做孩子的榜樣。作為父母我們除了給孩子提供必要的教育資源,我們自己也積極起來,陽光起來,孩子就可能免于這些東西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