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個研究所剛畢業(yè)的姑娘,拿了幾個公司的offer,問我該去哪個公司工作,我們做了壹個簡單的生涯評估。發(fā)現(xiàn)對她來說,彷佛壹個想要成為武林人士的畢業(yè)生,卻面臨只有丐幫跟恒山派能去的窘境,前者不夠體面,后" />

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為什么心理疾病測試題你總是干哪行,厭哪行?

更新日期:2021-09-20 07:45:54  來源:tokeny.cn

導讀">之前有個研究所剛畢業(yè)的姑娘,拿了幾個公司的offer,問我該去哪個公司工作,我們做了壹個簡單的生涯評估。發(fā)現(xiàn)對她來說,彷佛壹個想要成為武林人士的畢業(yè)生,卻面臨只有丐幫跟恒山派能去的窘境,前者不夠體面,后...

">


之前有個研究所剛畢業(yè)的姑娘,拿了幾個公司的offer,問我該去哪個公司工作,我們做了壹個簡單的生涯評估。


發(fā)現(xiàn)對她來說,彷佛壹個想要成為武林人士的畢業(yè)生,卻面臨只有丐幫跟恒山派能去的窘境,前者不夠體面,后者穿制服還要剃光頭。


對姑娘來說,兩個都不是好選擇。


選擇困難,這是經(jīng)常在咨詢中會碰到的問題,畢竟人生是選擇的總和。


但有些選擇,用臺灣話來說就是「屎缺」,意思就是這個選擇你可能不得不選,但那個選擇爛透了。


就像李敖說的,現(xiàn)在民主國家選總統(tǒng),往往不是選賢與能,而是「在壹堆爛蘋果中,挑壹個比較不爛的」。


這讓我想到萬能的Tao寶,或標榜自營但被踢爆根本不是的Jing東。


網(wǎng)絡購物平臺貌似提供民眾更多的選擇,實際上卻可能非但沒有,反而讓人更加困擾。


因為提供選擇的目的,本來應該是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東西,增加好蘋果的比率,而不是增加爛蘋果作為基數(shù)。



《怪誕心理學》作者,丹.艾瑞里教授曾經(jīng)舉過這樣的現(xiàn)象:


現(xiàn)象A,研究者發(fā)現(xiàn),某個品牌的茶葉,當在超市中銷售只有陸種口味,會比叁十幾種銷量更好。


因為人們更容易做選擇,而當人們選擇困難的時候,往往最后可能耗費壹番腦力,什么都不選。用認知心理學來說,就是「認知超載」。


現(xiàn)象B,曾經(jīng)有個美國的蛋糕粉廠商,他們發(fā)明了壹種不需要加任何其他材料,很簡單就能做出蛋糕的產(chǎn)品。


結果銷量不好,于是他們找了心理學教授當顧問,教授給了他們壹個建議:「增加壹個步驟。」


廠商于是更改了配方,讓做蛋糕的步驟多壹步,除了倒入粉,還要打個蛋。


產(chǎn)品因為多了這個步驟,結果大賣。背后的心理因素,就在于當人們對于自己選擇,有參與感的時候,我們更容易喜歡自己做的選擇。


回頭我們來看職涯選擇,當我們利用網(wǎng)絡的求職平臺找工作,我們可以很簡單的壹天發(fā)出上百份求職信,但這是否能夠增加我們獲得青睞的數(shù)量?


前些日子,才有新聞提到壹位大學畢業(yè)生,通過B求職網(wǎng)站誤入傳銷陷阱,最后喪命。


當可以被選擇的量增加,并不等于「值得」被選得的量增加。


就好像我們可以在箱子里不斷丟爛蘋果,但這非但無法幫助我們更容易挑到好蘋果,反而增加了挑到好蘋果的難度。


這跟找對象很像,有人年年號稱今年要結婚,幾乎每周都參加相親或聯(lián)誼活動,年復壹年還是沒對象。


找工作跟找對象,很多時候我們太專注去想對方的條件,卻很少去想自己的真正需要。


我們做出選擇,松了壹口氣,卻白白耗費了做選擇的成本。


但滿足需要應該才是我們做選擇的目的,但很多時候,我們眷戀于做選擇本身的爽快感。


結果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看什么值得選擇,注意力不斷被各種相關產(chǎn)品的信息影響,然后我們增加了做選擇的成本。


就像你為了省點錢,比較有信譽的牌子不買,花時間上網(wǎng)東挑西撿,用了叁個小時選面膜,但叁個小時影響了你的工作時間,甚至讓你莫名的熬夜。


結果熬夜對皮膚的傷害,遠勝過敷面膜帶來的保養(yǎng)效果,得不償失。


更何況就像周浩導演的紀錄片《書記》里頭,某位書記在會議上說的:「你們喝茅臺,幾百上千的喝,這樣對群眾觀感不好。更何況你們喝的是真的就算了,喝了假酒隔天頭痛不舒服,對身體也不好?!?/p>



找工作也是如此,有個很有趣的思路,是我們要思考的,就是「找工作的成本」。


乍看之下,網(wǎng)絡找工作不需要耗費成本,實際上并非如此。


壹來耗費時間。


看信息、找工作,還是花更多時間去思考自己適合什么工作,對自己迷茫的部份,有更多的理解?


你花時間都是走馬看花的看,還是認真就幾個工作做深入的了解?針對不同的工作崗位,專門設計與提供履歷,還是壹篇履歷亂槍打鳥?


貳來耗費精力。


如前所述,找工作耗費腦力,耗費體力與心力。


有機會去面試,可能壹個工作占用半天時間。


就像有的人準備公務員考試,又想考事業(yè)單位,以為可以準備過來,結果很快發(fā)現(xiàn)要讀的東西很多,自己也沒有想象中那么聰明、勤快。


面試也是,乍看壹天叁個面試沒什么,但真正比較任真的面試,需要智力、情商的高度專注。


可能第壹個面試亢奮,又因為缺乏經(jīng)驗,犯了些錯;第貳個想避免前面的錯,表現(xiàn)的比較好;第叁個面試,可能已經(jīng)很累了,拿不出最佳表現(xiàn)。


更甭提你壹個人面試,不關其他人的事,世界還是照常運轉。


照樣可能碰到塞車、道路施工、自己不小心鉤破了褲子,或是為了柴米油鹽醋的事情忙活。


簡言之,生活就是讓人很累的壹件事,找工作只是其中壹個環(huán)節(jié)。


回頭從丹·艾瑞里提到的實驗來說,我們面對找工作的迷茫,很大壹個原因可能是我們對自己付出的不夠,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愛上我們自己。


另壹個原因,就是我們給太多的選擇,以至于我們什么都選不了。


這反應了壹個常見的生涯抉擇的盲區(qū),有人說最好的工作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


乍看這好像是很理想的工作環(huán)境,生活輕松愜意。不像西游記,唐僧壹行人出差就是好幾年,中間還不能坐飛機,還會遇到恐怖攻擊。


但工作本身很可能就不是輕松愜意的壹件事,當壹個人說自己的理想工作愿景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往往真正的原因可能是:


第壹、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該干什么。


所以他只能想象出壹種輕松的狀態(tài),壹種下班之后悠閑的狀態(tài),因為對他來說上班的場景是陌生的。


可能過去他沒有真正做過什么生涯抉擇,讀書、考試、選科系、找對象都是長輩的意見為意見。


第貳、他根本不了解工作的樂趣,好比獲得成就感。


可能從小就被長輩強逼著要讀書考試,對努力奮斗之類的生活愿景,早已被無趣的讀書壓力消磨殆盡。


他不相信對壹件事情投入會帶來快樂,因為考試之后帶來的更多是讀更多書的痛苦,就像開始工作后突然又多了找對象的壓力,找了對象又多了買房的壓力……


壓力壹層接著壹層,根本毫無樂趣可言。


第叁、他習慣把生活成本轉嫁在他人身上。


從小到大,家事有人做、宵夜有人買,自己沒動過什么手,過著遙控他人為自己干活的人生。


工作的意義,對他來說并不大,也不是人生必須品。



想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說來說去就是要面對自己,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最好從欲望開始,很多時候我們受了現(xiàn)代教育的影響,避開了自己的欲望。大家用很客套的方式在生活,包括對自己也是如此。


有部心理咨詢師的電視劇叫《捫心問診》(treatment),每集節(jié)目,25分鐘就是壹位咨詢師和壹位來談者對話。


開頭那位想問我怎么挑工作的朋友,我請她去看這部戲,她看了跟我說節(jié)目很有意義,但是很無聊。


這就是困難之所在,現(xiàn)實中愿意認真聽別人說話的人,好好溝通的人太少了。


不到半個小時的對話都聽不進去,當這個對話來自我們的親人、愛人或好友,但我們聽不進去,或者他們聽不進我們的話。


那么我們不可能真正的了解彼此,關懷彼此,我們只是在關系中選了「錢多、事少、離家近」的相處方式,就像上面提到的叁點。


就像日本咨詢大師河合隼雄在《故事裡的不可思議》,他引述小孩的壹首小詩,道盡小孩內(nèi)心的疑惑:


爸爸

開米行

早餐卻吃麵包


現(xiàn)實中,類似的事情很多,譬如:


爺爺

有車房

空調(diào)卻蹭宜家


媽媽

嫁爸爸

約會卻和老王


我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愛誰。


我們可能還沒搞懂什么是愛,包括愛本身的責任、思念的痛苦與得失之間的酸楚,但如果我們真的品嘗到愛的美好,這壹切都值得。


我們可能習慣別人對我們好,但我們吝于付出。



這讓我想到這兩年看過幾部暢銷的國產(chǎn)劇,發(fā)現(xiàn)里面的愛情戲都有壹個特色,就是男女角色都不擅于溝通。當然戲如果拍得像《捫心問診》,大概也沒幾個人看得下去。


但角色他們不溝通,就進行著愛與不愛的行為,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也許編劇本身也不是習慣溝通的人,因為溝通耗時耗力,卻不見得能使我們得償所愿。


反過來,如果大家都不覺得溝通有用,那么國產(chǎn)劇的愛情戲就會繼續(xù)如此,用強情節(jié)推進,可是人物之間的聚散離合都沒有人認認真真在對話。噴了幾個名言錦句,好像就能讓人豁然開朗。


可是生活中,往往人要聽的不是名言錦句,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去問:「你好不好?」、「今天過得怎么樣?」


每天花伍分鐘聆聽自己的聲音,花十伍分鐘和身邊的人好好聊聊,對某些人來說卻無比的困難。


這帶來了壹個副作用,溝通是需要學習的,人們越是不愿意溝通,懶得溝通,就更不想溝通。


那么溝通就變得很困難,以至于當情感產(chǎn)生矛盾、沖突,需要解決的時候,只好用買包之類增加國家GDP的方式解決。


乍看很大方,實際上在情感上大家都吝嗇了。


我想起多年前在當白領,壹次晚宴上,總經(jīng)理喝了兩杯,有感而發(fā)的對我說:


「你知道為什么老板喜歡送太太珠寶嗎?」

「不知道?!?/p>

「當你某方面不能滿足太太,只好用其他方面補償?!?/p>



當我們懶得聆聽自己、聆聽他人。


當我們懶得面對生活中麻煩的事物,選擇輕松。


當我們放棄愛情,選擇跟個客觀條件不錯的人壹起生活。


這壹切,你的將就都得在其他方面找到補償。


我想起壹位前輩,他和壹位不愛的人結婚,婚后為了房貸、生活開銷和之后小孩的學費等費用,盡管月薪伍萬,實際上自己能自由支配的錢不到壹萬。


他說他不愛他的太太,曾經(jīng)想過離婚,有了小孩后打消念頭,至少他愛他的小孩。


生活累得他早就懶得作愛,妻子也沒在上班,兩人之間貌合神離,但為了達成對外的體面,養(yǎng)房、養(yǎng)車和國際學校。


他的小孩,某方面只是和妻子之間,夫妻關系與愛情的補償。這也是為什么當小孩長大離家,往往也是夫妻爆發(fā)離婚的高峰期之壹。


因為再也沒有可以補償愛的東西,兩個原本就不愛的人,又得每天面對彼此,無法將焦點轉移到小孩,沒有解決的矛盾就突然顯得巨大不比。


這就是生活有趣的地方,我們越是抗拒真實的自己,我們要付出的代價就越大。就像買了其實自己用不著的東西,無論買的當下你多開心,很快的那些東西就會閑置在家里的某個角落。


你創(chuàng)造了GDP,在自己生活中增加了垃圾。你不會停止做這件事,因為除此之外,你不知道還有什么方法能夠緩解生活的壓力。


最后開頭的姑娘,她后來又看了幾集捫心問診,選了另壹條路。


她選了伍點半能準時下班的工作,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參加聯(lián)誼,認識朋友,好找個外貌等條件都是她喜歡的男人,最好有點小肚子,她喜歡小肚子。


并且最好可以讓她在家,不用去外面工作,她覺得自己有做直播,當網(wǎng)紅的潛力。


盡管有老師和朋友,覺得她好好壹個碩士不進稱頭的公司,搞什么網(wǎng)紅直播。


但我真的為她高興,她為自己喜愛的工作努力。



結語


美國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ElbertHubbard)曾說:「我們并不因罪惡而受罰,而是罪惡本身會懲罰我們。」


同樣地,你的失敗并不是因為懶得努力,而是懶得努力本身就是你最大的失敗。


作者簡介:高浩容,哲學、教育雙博士生,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jiān)事,著有《心靈馴獸師》等十多部出版品?,F(xiàn)居上海,專職咨詢與寫作。
責任Spencer格格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