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搗漿狐貍丨壹心理專欄作者有hr朋友向我抱怨:"hr工作就是壹個苦逼的工作,各部門有需求,不管與你有沒關系,只要與人相關,就是你的事。不做管理,做技術或許就沒那么多煩心事了。"我反問他:"與人溝通打交道的事,哪壹件不是苦逼的事呢?"其實,專業(yè)不存在好壞,任何專業(yè)學精了,同樣是壹門技術。有人會置疑,我這是站著說話不嫌腰疼。絕對不是,客觀理智的分析后,我們會...
搗漿狐貍丨壹心理專欄作者
有hr朋友向我抱怨:"hr工作就是壹個苦逼的工作,各部門有需求,不管與你有沒關系,只要與人相關,就是你的事。不做管理,做技術或許就沒那么多煩心事了。"
我反問他:"與人溝通打交道的事,哪壹件不是苦逼的事呢?"
其實,專業(yè)不存在好壞,任何專業(yè)學精了,同樣是壹門技術。有人會置疑,我這是站著說話不嫌腰疼。絕對不是,客觀理智的分析后,我們會發(fā)現:在職場中,小保姆式的技術人員廣泛存在。比如信息系統(tǒng)維護和實施人員,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很多人可能聞所未聞,絕對高大上,但在平時他們就像小保姆壹樣,你壹個電話就能把他們叫過來為你服務。同樣大把的財務人員,看起來他們擁有的是壹份既時髦又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卻只是記記賬,由于供過于求,甚至有的人找不到工作。其區(qū)別就在于"學精學活"肆個字。
冷靜地觀察壹下,我們不難發(fā)現壹個有趣的現象:在職場中,平時表現還不錯,能說會到的人,往往不壹定比那些低調內斂的人更具專業(yè)度。
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原因就在于對知識的轉化。
知識,通常表現在兩種形式:壹種是常識,另壹種則是對常識的具體運用。我們習慣性把前者稱為知識,后者稱為技能。知識較容易固化,所以不難借住學習來獲得;而技能則總是現學現用,更多的是在實踐中鍛煉并領悟。
任何專業(yè)社會中壹定有市場需求,沒有市場需求,又豈會有這個職業(yè)存在的必要性呢?
這使我想起了我在公司最苦逼最黑暗的生活,盡管這是最苦逼的日子,但確是我最高產最充實的日子,是我30-35歲這段黃金年齡里最寶貴的財富。我剛到公司時,也不過就是壹個薪酬績效專員,但這并沒妨礙我開展工作。比我早進公司的人資同事大有人在,比我熟悉行業(yè)的業(yè)務流程的精英比比皆是,但公司憑什么選擇壹個工資比其他人資同事高出兩倍的非行業(yè)的外行人做薪酬和績效呢?我的知識比其他同事的知識要豐富嗎?未必。道理很簡單,因為我足夠專業(yè),盡管他們具備行業(yè)的知識,但僅僅擁有知識不值錢,只有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后才值錢,慶幸的是在這之前我有7年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實踐經驗。
任何專業(yè),既需要學習其知識體系與基本理論,更要學習轉化其專業(yè)知識的方法。僅僅熟悉理論知識,不過是臺廉價的錄音機,放過之后,也就束之高閣。我們可以想象,當你選擇某壹專業(yè)開始學習時,至少需要叁年時間才能學精,在這叁年里,你的專業(yè)是靜止的,但社會的需求卻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將你的專業(yè)知識轉化為技能這才是適者生存的法則。
很多人以引用"知識就是力量"為榮,但卻忽略了值錢的技能。知識是基礎,離開知識,技能難以形成,或者難以形成精、具有深度的技能。壹般的知識很容易量化,但技能卻難以量化。所以,"知識就是力量",片面的強調對目標的追求不可取,而應更進壹步--在知識的基礎上轉化技能。換言而之,在職場上,知識必須轉化為技能才是力量。
明白了上述道理,任何職場者就沒必要花精力去挑選專業(yè),為工作的不順而黯然傷神。你只需要掌握學習方法,從現有的知識體系中悟出你所在專業(yè)的技能點,尋找到與其他專業(yè)的相似之處,觸類旁通,舉壹反叁。當你具備了業(yè)務技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加薪提拔又豈是難事。
我壹個同事miss李,做事從來任勞任怨,不計較任何得失,畢業(yè)后就加入公司做客服,壹年后調入運營部門做了壹年內勤,當客服經理調走,她立刻被調回客服部補了空缺。當我去祝福她的時候,她簡單地告訴我:"任何崗位都壹樣,職業(yè)素質是基礎,業(yè)務技能才是生存之道。"我替她感到高興,小姑娘將"精"和"活"運用到了極致,她將客服和運營的相關的專業(yè)核心和知識體系理解透徹了,同時把這兩個看似不相聯但具有密切關聯的母子專業(yè)和親緣專業(yè)理清楚了,把他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專研透了。
所謂技術,不過是把壹項工作做精做活,形成你自己的技能。與其羨慕那些技術人才所獲得的尊重,不如從現在開始將你的專業(yè)學精學活,既要鉆的進去,也應悟的出來;既于專中求博,也從博中求專,果真到達此種境界,任何專業(yè)都能學出滋味、學出前途。現今社會,崇尚終身學習,如果非要用分數來評價學習成效,我想說:"60分無用,90分以上才能與績效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