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有的人就是自來熟?相信你身邊壹定有特別自來熟的人,可以很快地和所有人打成壹片。就算跟TA剛認識沒多久,你也會有種TA已經(jīng)是你多年好友的錯覺。當然,也有另壹類人特別慢熱,壹開始比較有距離感。不過認識壹段時間后,TA也可以跟你熟絡起來。這兩類人的人際距離(interpersonald" />

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為什么有的人就是自來熟?我能做秦曦到嗎?

更新日期:2021-08-24 05:04:31  來源:tokeny.cn

導讀">1.為什么有的人就是自來熟?相信你身邊壹定有特別自來熟的人,可以很快地和所有人打成壹片。就算跟TA剛認識沒多久,你也會有種TA已經(jīng)是你多年好友的錯覺。當然,也有另壹類人特別慢熱,壹開始比較有距離感。不過認識壹段時間后,TA也可以跟你熟絡起來。這兩類人的人際距離(interpersonald...

">


1.為什么有的人就是自來熟?


相信你身邊壹定有特別自來熟的人,可以很快地和所有人打成壹片。就算跟TA剛認識沒多久,你也會有種TA已經(jīng)是你多年好友的錯覺。


當然,也有另壹類人特別慢熱,壹開始比較有距離感。不過認識壹段時間后,TA也可以跟你熟絡起來。


這兩類人的人際距離(interpersonaldistances)有所不同,所以他們選擇的與新朋友相處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人際距離指的是你與其他人的相對距離,既有物理位置層面(physical)也有心理層面(emotional),你可以把它粗略地理解為“距離感”。


而人際距離通常是分層的。



上圖是壹般的人際距離的分層,壹般我們把親密距離(intimatedistance)和個人距離(personaldistance)以內(nèi)的空間統(tǒng)稱為個人空間(personalspace,淺藍色的區(qū)域)。


自來熟的人個人空間會更寬廣壹些,所以他們的朋友圈可以容下更多的人。


而慢熱的人往往個人空間的范圍比較窄,身邊的人要擠進去需要更多的付出,因而在壹開始交往時會比較有距離感。


這個也不難理解,比如慢熱的A的個人空間寬度是1,自來熟的B是2,當A在B的個人空間內(nèi)時,B覺得A已經(jīng)是比較親密的朋友了,而A可能覺得B還是外人。



順帶壹提,關(guān)系的轉(zhuǎn)化壹般是由外向內(nèi)慢慢加深的,但有時候也會反過來。


我們常說“不要和好朋友做生意”,其實是因為你既把好友放在個人空間里頭,卻同時將其推到社交距離的范圍內(nèi)——

這是因為不同關(guān)系往往會有利益沖突:比如朋友間應該互幫互助,但生意伙伴之間卻要錙銖必較才有錢賺。


老生常談的“不要招好朋友當自己下屬”、“夫妻檔生意容易黃”都是壹樣的道理。


好友Y是壹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老板,他常說:“跟員工做朋友是件不大容易的事,等哪天你要裁員時你和他們的感情也就走到了盡頭?!彼蛦T工只保持純粹的上下級關(guān)系,不交心(但這不代表不關(guān)懷員工)。


這種做法雖不見得是最理想的,但其動機就是希望保持關(guān)系的純粹,盡可能讓兩個人之間只保留壹種關(guān)系,進而減少復雜關(guān)系帶來的沖突。


這種心態(tài)也會讓人有距離感。


2.拉近人際距離的兩種路徑


拉近兩人之間的人際距離,本質(zhì)上其實是說服對方把自己拉進其個人空間。而說服(persuasion)往往有兩種路徑——中心路徑(centralroute)和外圍路徑(peripheralroute)。



先說說中心路徑,你所要做的就是展示你自身價值,讓對方覺得你有價值、可以滿足對方的需求,對方就會主動把你納入TA的個人空間。


但這個急不來,因為你展示的不是技能價值,而是情感價值——展示技能價值的你只能被對方拉進社交距離(未來可以跟你合作),而不會把你納入個人空間(未來可以跟你交心)。


而情感價值需要壹些深刻的經(jīng)歷才能體現(xiàn)。我們常說的“肆大鐵”可以作為壹個參考,即“壹起扛過槍,壹起同過窗,壹起嫖過娼,壹起分過贓”。這種經(jīng)歷是可遇不可求、沒法急于求成的。


所以我們不妨考慮壹下外圍路徑的方式——


3.如何快速拉近和新朋友間的人際距離?


通過外圍路徑要快速進入別人的個人空間有倆辦法——


方法壹:互惠(reciprocity)


在社會心理學里頭,互惠(港譯“回饋”)是壹種社會規(guī)則:別人對我們好,我們往往傾向于用同樣的方式去回饋。換句話,就是孔子說的“以德報德”。


互惠的動機,往往或因為希望得到喜愛(希望你會繼續(xù)喜歡我),或因為禮貌(希望維持關(guān)系平衡),或因為希望得到持續(xù)的回報(希望未來你還會持續(xù)對我好)。往往這叁個動機會摻雜著同時出現(xiàn)。


舉個日常應用的例子,你要探聽別人對于某些私密問題的心里話,比如“你做過最瘋狂的事情是什么?”往往你只要說出你自己的答案,對方往往也會無保留地回答(當然TA會選擇壹個程度相當?shù)拇鸢福?/p>


TBBT里頭有壹集,Sheldon和Penny做了壹個“36道題墜入愛河”的愛情產(chǎn)生實驗,也是這個原理——

這個實驗最早由心理學家ArthurAron進行,壹間實驗室,兩個陌生人,45分鐘共同答完36道題,然后他們就會相愛。(有興趣的人可以搜壹下“36questionsinlove”或在公號回復“36”)


所以用這個方式去進入別人的個人空間很簡單:先把別人納入你的個人空間,對他們好,像對其他密友壹樣對他們好。


方法貳:認知失調(diào)(cognitivedissonance)


認知失調(diào)指的是,壹個人的腦子里頭,同時有兩個矛盾的想法,導致TA心理上產(chǎn)生不適。


比如壹個正在減肥的吃貨忽然看到了壹塊TA最喜歡的巧克力蛋糕,這時候TA的腦海里會有兩個聲音——


聲音1:“我很想吃巧克力蛋糕?!?/p>

聲音2:“吃了巧克力蛋糕會打斷我的減肥計劃?!?br>


這兩個聲音的沖突會讓TA很痛苦,并做出壹些態(tài)度上的變化。


大學的心理學老師曾給我們講過壹個經(jīng)典的應用案例:


如果你想快速和壹個普通朋友拉近距離,你可以嘗試做的是——在大家面前跟他借他最喜歡的東西,比如壹張絕版CD。因為是當著大家面,他往往不會拒絕。


這時候,他心里會有兩個沖突的聲音:


聲音1:“我和狐貍只是普通朋友。”

聲音2:“我把我最喜歡的絕版CD借給了他?!?br>


這時候,他會開始嘗試說服自己:“其實我和他之間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很親密了?!?/p>


用這個方式去進入別人的個人空間,簡而言之就是,不把自己當外人,索取對方對你的好,而且是超越普通朋友的好。


稍微總結(jié)壹下:


4.等等,迅速拉近距離壹定是好事嗎?


答案是不壹定。上述兩種方式有各自的風險。


方法壹讓你對別人好,把別人納入你的個人空間。但是,如果你對所有人都壹樣的好,你的個人空間也顯得不那么珍貴了。畢竟物以稀為貴嘛。人際距離如果缺乏分層,會讓人覺得你八面玲瓏,不夠真誠。


方法貳是不把自己當外人,索取對方對自己的好。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

撇開你的索取有可能被拒絕不說,這種認知失調(diào)其實壹共會有4種結(jié)果,說服自己“我和他之間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很親密”只是其中壹種。這4種結(jié)果是:


改變認知1:“我和他之間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很親密了”(理想中的結(jié)局);

改變認知2:“CD沒那么重要”;

改變認知間的聯(lián)系:“誰說最喜歡的CD不能借給普通朋友的?”;

增加額外的認知:“雖然很少人會把最喜歡的絕版CD借給普通朋友,但是我更大度”。


如果是另外3種結(jié)果,往往你會被人吐槽“太不把自己當外人”、“臭不要臉”,甚至變成咪蒙“致賤人”抨擊的對象。


5.那更好的方案是?


維持、經(jīng)營壹段關(guān)系、感情,上述的“捷徑”可能可以作為壹個很好的開端,不過情感始終是需要通過“中心路徑”的時間沉淀的。


“保持漸進式的動態(tài)平衡”或許是最好的狀態(tài)。



就像上面這張圖,你先付出壹點,往關(guān)系天平上加壹個小砝碼,對方為了平衡,很大概率也會往天平上加壹個小砝碼。


這樣雙方的共同經(jīng)歷越來越多,對對方的情感價值越來越彰顯,讓對方對自己的需求越來越依賴,關(guān)系自然就會慢慢變得扎實牢靠。


畢竟,情感的經(jīng)營,犯不著著急。


參考文獻/推薦閱讀
[1]ZickRubin,<Disclosingon_eselftoaStranger:ReciprocityandItsLimits>,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1975[2]Serge-ChristopheKolm,<Reciprocity:aneconomicsofsocialrelatio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8[3]NancyJoFelipe,RobertSommer.<InvasionsofPersonalSpace>,SocialProblems,1966[4]JohnTCacioppo,RichardEPetty,<Centralandperipheralroutestopersuasion:Aninpidualdifferenceperspective>,Journalof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1986[5]EdwardTHall,<TheHiddenDimension>,AnchorBooks,1966[6]L.Festinger,<ATheoryofCognitiveDissonance>,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57


作者簡介:肖璟,狐貍君,創(chuàng)過幾次業(yè),寫過幾本暢銷書,麥肯錫咨詢狗,也在Google和VC打過雜。


責任Spencer林立洲

原作者名:肖璟

轉(zhuǎn)載來源:解題者(ID:fantastic_fox)

轉(zhuǎn)載原標題:為什么有的人就是自來熟?我能做到嗎?

授權(quán)說明:口頭授權(quán)轉(zhuǎn)載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