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dǎo)讀本文原創(chuàng)翻譯于:linkedin中國|微信id:linkedin-china我們先來弄清楚為什么有人會中英夾雜?額,先拋開裝bigger這個不可控因素。其實這個問題也不是簡單壹個裝bigger就能解釋的,新加坡人的語言切換是出了名的厲害,壹些非洲人民更神奇,聊天的時...
本文原創(chuàng)翻譯于:linkedin中國|微信id:linkedin-china
我們先來弄清楚為什么有人會中英夾雜?額,先拋開裝bigger這個不可控因素。
其實這個問題也不是簡單壹個裝bigger就能解釋的,新加坡人的語言切換是出了名的厲害,壹些非洲人民更神奇,聊天的時候和買東西的時候用的都是不同的語言,這種現(xiàn)象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存在,學(xué)術(shù)上被稱為“語碼轉(zhuǎn)換”。
產(chǎn)生“語碼轉(zhuǎn)換”的原因是,這個會說兩種及以上語言的人要用最不費力、最得心應(yīng)手的方式表達自己。你可能要說了,中文英文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我聽著都費勁,說的人能得心應(yīng)手嗎?
還真能。當講話者要表達壹個概念的時候,從他嘴里說出的是中文還是對應(yīng)的英文單詞,取決于這兩種語言中的哪壹個能更快讓講話者想到,也就是哪壹個對于講話者來說更熟悉。
比如壹個留學(xué)生,他整天被assignment、quiz、deadline這些要命的東西包圍,當他想表達這些概念的時候,當然就脫口而出英文單詞了。外企員工、4a員工、香港人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壹個概念在大腦中與英文的連結(jié)度更強,它就更容易被人想到并第壹時間說出來。
說到這里,雖然中英夾雜有它的道理,但使用不當容易被翻白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哪些中英夾雜的講話方式是合情合理、不冒犯人的。
1不繞遠路是最大的合理
有些英文單詞很難在中文里找到意思完全匹配的詞匯。
比如英文里的“presentation”。如果非要杜絕中英夾雜,那每次表達這個意思的時候,大概要說的是“每個人拎著幻燈片上臺先講壹通20分鐘的,然后再來壹通10分鐘的自由問答、5分鐘的導(dǎo)師點評,然后下臺”。這句話講到最后壹個字,對方可能已經(jīng)忘了你前面講了什么。
錢鐘書先生在《圍城》里說過,若不是表達中文里沒有的新意,則實在沒必要夾英文來講。
張先生跟外國人來往慣了,說話有個特征——也許在洋行、青年會、扶輪社等圈子里,這并沒有什么奇特——喜歡中國話里夾無謂的英文字。他并無中文難達的新意,
需要借英文來講;所以他說話里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里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
錢先生講話是重了些,如若不慎躺槍,收起玻璃心,來看下壹條。
2中英夾雜切忌生硬
像“如何把我們的teambuild的更加strong壹點”這類就真的別說了,再怎么著也說壹個“buildastrongerteam”吧。
同理,像“你care不care啊”“我們今天eattogether,你later過來找我”這種在很奇怪的點上用英文,生硬地把明明用中文很順口的詞扭成毫無難度的英文,很可能讓對方感到莫名其妙。
3看清楚對象再說話
在雙方都期待中英夾雜的語境下,這種講話方式不會讓人感到突兀,比如講話雙方都為留學(xué)生,都為外企員工,或者同行同專業(yè)人士之間(有些專業(yè)術(shù)語的中譯名特別繞,在專業(yè)人士看來,把3pl說成第叁方物流公司,就跟我們把window說成視窗操作系統(tǒng)壹樣奇怪),雙方都習(xí)慣于這種講話方式,自然不會覺得奇怪。
但假如對方不怎么在生活中用到英文,即便他能聽懂“plan”什么意思,也很可能感到不適——在他的意識里,要表達“plan”這個概念,很可能中文詞匯比英文詞匯更容易被想到,所以你在做壹件你自己感到爽、對方感到費勁的事,中英夾雜的講話方式被誤解也就在所難免了。
更不用說眼前這個人如果基本沒有英語技能,中英夾雜有多令人煩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費勁,也要盡可能地切換為全中文模式。
比如現(xiàn)在不管英文水平怎么樣,幾乎人人都會用offer代替錄用信的說法,事實上現(xiàn)在的局面是,錄用信這個說法顯得很生僻——遵循不繞路原則,前者比后者在長度上更為簡單,表達更為簡便。但在長輩面前,你還會偷這個懶嗎?要么就用“發(fā)了錄用信”代替“發(fā)了offer”,要么直接換壹種語序,“這公司已經(jīng)錄用我了?!?/p>
其實這也沒耗多大功夫,就好比在工作中講“請問你在干什么”,回到家說“你弄啥咧”壹個道理,稍微適應(yīng)壹下就能圓滿解決。
4如果能不中英夾雜那是最好的
最理想的情況是,根據(jù)具體的交談?wù)Z境,要么純講中文,要么純講英文。如果壹個人的英文或中文足夠好,他是不會總出現(xiàn)本來在說壹種語言的時候,遇到某個概念用這種語言表達不出來、要尋求第貳種語言幫助的情況。
生活用語中壹個意思很難用中文表達只能用英文的情況畢竟不是多數(shù),即便你認為在表達某些概念時,對應(yīng)的中英文有微妙的差別、英文更加貼切精準的情況下,那也要是在話語雙方都期待這個語境、并都能明白這其中差別的條件下,這個對話才達到了交流的目的。
不少人在學(xué)習(xí)了口譯以后,中英夾雜的講話方式也隨之沒有了。如果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中英文夾雜的講話習(xí)慣,又不想被認為是“不好好說話”,那就先從減少壹句話中英文字出現(xiàn)的頻率開始。
比如叁句話內(nèi),就允許有壹句里夾雜了英文;壹句話內(nèi),中英文切換不要太過跳躍,舉壹個極端的例子,my論文tonight要交,but期末考要comeagain了,就跟體內(nèi)設(shè)好了程序似的,中英文必須相鄰,隔太久不切換就不舒服,長此以往,英文水平有沒有提高就不說了,中文水平都會受到影響。
話又說回來,所以,誰能給我個好的建議,presentation咋用中文表達沒那么膈應(yīng)?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