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以哀傷對喪失,是人類練習了幾十萬年的“技藝

更新日期:2021-09-02 13:49:17  來源:tokeny.cn

導(dǎo)讀對于在災(zāi)難中喪失了親人的人,哀傷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哀傷使我們暫時處于心理上的極度軟弱狀態(tài),情緒變得低落,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變得偏激,行為變得紊亂和失控。這些表現(xiàn)在外人看起來似乎是很糟糕的事情,但是,從長遠來看,...

對于在災(zāi)難中喪失了親人的人,哀傷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哀傷使我們暫時處于心理上的極度軟弱狀態(tài),情緒變得低落,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變得偏激,行為變得紊亂和失控。這些表現(xiàn)在外人看起來似乎是很糟糕的事情,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些“壞”的表現(xiàn),未必不是“好”事。

一個人對喪失親人表現(xiàn)出哀傷,表明他/她是一個“正常”的人,有著正常人的正常反應(yīng)。相反的情況是,面對巨大喪失沒有哀傷的反應(yīng),則可能是使用了一些心理防御機制,如否認或者隔離,來保護自己暫時“蒙混過關(guān)”。但是,這種掩耳盜鈴式的自我保護卻極有可能引起長期的后遺癥。具體的表現(xiàn)是,在喪失之后很長時間,甚至可能是一生的時間里,持續(xù)有一些哀傷的象征性替代物,如生理上的不適或者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心血管系統(tǒng)病變、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皮膚病,等等;心理上的問題,如長期失眠、做噩夢、看似與喪失無關(guān)的情緒低落、脾氣暴躁甚至重癥精神病,等等。

因為哀傷如此重要,所以幾乎每一種文化里,都含有哀傷的儀式行為。中國的哀傷儀式,更有著“慎終追遠”的傳統(tǒng)。如隆重喪葬的儀式、每年定期的掃墓、丁憂的國家制度,等等。這些系統(tǒng)性的行為,從體制上保證喪失者有“充分”哀傷的可能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后遺癥的發(fā)生。

我們作為一個旁觀者,在面對一個剛剛體驗了巨大喪失的人的時候,往往會有點不知所措,擔心自己的言行會加重他/她的創(chuàng)傷。這樣的擔心是必要的,因為它可以使我們謹言慎行。但是,如果擔心太多,多到了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不敢說的程度,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了:也許我們把自己面對喪失的軟弱,投射到了他人身上。楊瀾曾在博客上說:“別讓孩子鉆進堅強樂觀這個殼。”我完全同意這種說法。那些鼓勵經(jīng)歷了巨大喪親之痛的孩子“堅強樂觀”的人的用心是好的,但后果卻不一定好。因為如果哀傷不充分、負性的情緒被壓抑而沒有被表達,就會出現(xiàn)更加嚴重的問題。哀傷會使我們暫時軟弱,但卻可以使我們在將來真正變得堅強和樂觀。

一個在災(zāi)難中失去了丈夫、卻有著3個月身孕的女性問我:我如何才能盡快從哀傷中走出來,以避免這種狀態(tài)對胎兒的不良影響呢?我說,我沒有經(jīng)歷過你這樣的巨大痛苦,所以只能憑想象理解你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但是,我的專業(yè)知識告訴我,讓你最快地從這種狀態(tài)走出來的最好辦法,也許是別逼著自己太快從這種狀態(tài)下出來。后來她告訴我,當時聽了這句“有點繞”的話之后變得“很放心”了。再后來我得知,她和孩子的情況都很不錯。

以哀傷對喪失,是人類練習了幾十萬年的“技藝”。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里,都儲藏著這一有點無奈但卻無比珍貴的遺產(chǎn)。這個遺產(chǎn)可以保護每個個體在經(jīng)歷了任何喪失之后,都能夠繼續(xù)前行。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