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文|joyliu壹心理專欄作者當我看到這個"愛無能"這叁個字時,內心是充滿抗拒的。因為這個字眼,天然就帶著壹種"習得性無助"的氣質。于是我認真的搜索了關于"愛無能"的文獻。發(fā)現(xiàn)某個有名的心理學自媒體的文章中,對愛無能的人做了如下的定義:"他們不具有愛的能力,不允許自己去愛,因此不會將自己調整到"可以去愛"...
文|joyliu壹心理專欄作者
當我看到這個"愛無能"這叁個字時,內心是充滿抗拒的。因為這個字眼,天然就帶著壹種"習得性無助"的氣質。
于是我認真的搜索了關于"愛無能"的文獻。發(fā)現(xiàn)某個有名的心理學自媒體的文章中,對愛無能的人做了如下的定義:"他們不具有愛的能力,不允許自己去愛,因此不會將自己調整到"可以去愛"的位置上。但他們并不是不負責任的人:他們會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那些顯露給外人看的事情。"
然后你大概就知道文章的"套路"是什么了:定義"問題",診斷"問題",解決"問題"。所以在那篇文章里,作者先定義了什么是"愛無能",然后告訴我們"愛無能"的表現(xiàn)都有哪些,最后告訴我們該如何應對"愛無能"。簡直完美,對嗎?
不,我想說,我們完全錯了。
在后現(xiàn)代的心理咨詢中,特別看重對于語言的運用,并且對所有的"理論"都抱持著懷疑的態(tài)度。
如果我們仔細的看看這種文章的脈絡,就不難發(fā)現(xiàn),它后背是基于壹種模型的,這個模型,便是"病理模型":我們首先會把壹個現(xiàn)象歸結為某種疾病,比如它的名字叫"愛無能",然后拿出壹副"磚家"的姿態(tài),告訴讀者它的表現(xiàn)或者說癥狀如何,最后很權威地拿出壹個可以"救贖"讀者的解決方案。
如果你期待在我寫的這篇文章中得到這些,恐怕我會讓你失望了。因為我不會下任何診斷,并且我也無法為你提供壹個,只有你自己才知道的解決方案。
如果你已經(jīng)厭倦了打開文章,然后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是抑郁癥,焦慮癥,神經(jīng)質人格,在關系中過度求索,情感隔離,巨嬰,或者愛無能;如果你不再想無數(shù)次不自覺地"對號入座",發(fā)現(xiàn)自己有無數(shù)的"問題",可是答案卻在那些"磚家"手中;如果你不再想讓自己成為無助的"病人",你希望你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并且你希望發(fā)現(xiàn)自己是有力量的,那么,這篇文章就是專門為你寫的。
01
語言并不僅僅是壹個工具,
語言會反過來定義我們是誰。
首先,我還是想說說為什么我特別不喜歡"愛無能"這個詞。
這個詞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也許你覺得我在咬文嚼字,但語言并不僅僅是壹個工具。語言會反過來定義我們是誰。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被人叫做壹個"結巴",和你被人描述為"在緊張的時候說話會沒有那么流利",哪個會給予你更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呢?顯然是第貳種,對不對?
當我們被簡單粗暴地貼上壹個標簽時,我們其實是被重新定義了的。我們看不到流動的,發(fā)展的,變化的自己,也看不到不符合這個標簽的例外情況,這,便是標簽對我們的固化和僵化。
而且"愛無能"這叁個字,太過惡毒。試問當壹個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時,難道不會感覺到絕望嗎?
再舉個例子。假設你想表達自己英文不太好,請你仔細品味壹下,以下兩種表達方式帶給你的感受:
我沒能力學好英文。
我現(xiàn)在還沒有學好英文。
我想問問你:哪種表達方式讓你更想去學習英文呢?
我猜你的答案是第貳種。為什么呢?因為當我們"承認"自己沒有能力學好英文時,我們似乎在暗示著某種深刻的,不可逆轉的"缺陷",而由此所產(chǎn)生的絕望,會讓我們更容易干脆選擇放棄??墒钱斘覀円庾R到,我們只是現(xiàn)在還沒有學好,而我們的現(xiàn)在,并不代表未來時,我們才會更加有學習和改變的動力。
同樣,當我們認為自己是"愛無能"時,我們好像在描述著自己身上某種"深刻的缺陷",我們也許會對自己說:既然我都沒有能力去愛別人了,是不是我就已經(jīng)病入膏肓,甚至怎么努力都無法幸福了呢?
而當我們認為自己是現(xiàn)在還沒有學會用更好的方式愛別人時,我們知道,這些愛別人的功課,只是因為從前或者當下的境況,讓我們還沒有學到,那么也許我們會更愿意去學習和改變,更愿意像弗洛姆說的,去學習愛的藝術。
請不要再定義自己為"愛無能"了,因為你與生俱來學習愛的能力。
02
愛是壹種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
愛是壹種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
我們與生具來就擁有跟別人同在,聆聽,同理,幫助和看見別人的能力,這些都是愛的語言。
嬰兒天然地會對別人的存在,聲音和行為感到好奇,他們會嘗試著理解對方想要表達什么,并且他們腦中的鏡像神經(jīng)(mirrorneuron),會讓他們去理解對方的情感和行為,去"感同身受",去與別人同在。
當我們覺得足夠安全時,我們自然愿意向別人敞開心扉;
當我們袒露自己最深的秘密和恐懼時,如果發(fā)現(xiàn)對方仍舊能夠不評判我們,仍舊抱持著接納和嘗試理解的態(tài)度,我們就會自發(fā)地信任,自發(fā)地表達最真實的感受和想法;
當我們信任壹個人時,我們就會不自覺地依賴他,也容許他依賴,并且在這份關系中關心對方的感受和想法。
所有這些,都并沒有什么特別。
也許你要問:既然愛是每個人與生具來的能力,那我為什么感覺到很難去愛別人,或者很難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愛呢?
其實,在很多情境中,我們之所以覺得自己"沒有愛的能力",是因為我們在經(jīng)歷的事情,讓我們沒有認知資源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但是當我們處理和整合好這部分挑戰(zhàn)之后,愛的能力,自然會回歸。
因為不方便舉來訪者的例子(我要充分保護他們的隱私),joy決定在這里冒個險,充分信任你和這個世界,然后做壹次深刻的"自我暴露"。
壹個你不知道的秘密是:我在自己人生的前26年里,幾乎都無法感受到父母給我的愛。在理智上,我清楚地知道他們是愛我的,可是在情感上我卻沒辦法認同。
在壹次做慈心禪(冥想的壹種方式)時,指導語邀請我在腦海中去想壹個深愛自己的人。當時我竟然找不到任何壹個我覺得深愛自己的人。如果按照現(xiàn)在流行文化的說法,我壹定是"愛無能"了!因為我竟然都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不可否認的,濃濃的愛。
現(xiàn)在,我?guī)缀趺刻於寄芨惺艿絹碜愿改傅膼?,并且如果你現(xiàn)在讓我想壹個深愛著我的人,我會想出很多個人。這也許并不是因為他們更愛我了(雖然他們的確也有很多變化),而是因為我更能夠感知到來自他們的愛了。
后來,我才漸漸地理解到:
從前我對父母,有很多沒有或者我覺得不能被表達的恨意。我恨他們對我生活的過分管控,恨他們在我轉專業(yè)的過程中沒有給予更多的支持,恨他們不理解我的夢想,恨他們在我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時,總是充滿各種評判和建議。
這些恨,在從前,并沒有充分被我看到,也沒有被我整合。
而從我的26歲到30歲的4年間,我不斷地嘗試著更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更加容許自己先是去憎恨,然后是去原諒,從前的關系中,我們給彼此帶來的傷害。奇跡般地,在我梳理好自己的"恨意"之后,我越來越能夠體會,看到和理解,父母對我的,如此深沉的愛。
我想從前,并不是因為我"愛無能",才無法感知到來自他們的愛。
而是這份愛的背后,還有我對他們的恨意。當我還沒有整合和理解好這份恨意時,我的認知資源,仍舊都被拿來去應對這部分恨了,怎么可能還有精力去看到他們對我的愛呢?
所以充分去理解自己,看到自己,整合自己當下面對的議題,才能讓我們的愛流動起來。
03
不要讓語言綁架你,你擁有愛的能力
如今,我們生活在壹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去愛壹個人的時代。但原因并不是因為我們中的更多人得了"愛無能"這種病,而是因為主流文化讓我們更多地把其他東西,放在比愛更重要的位置。
請不要讓主流文化的聲音(包括那些所謂的流行心理學)綁架你,定義你。你不是"愛無能",也不是什么"巨嬰"!
你并不缺乏愛的能力,只是如果愛是壹門藝術,你總可以通過不斷修煉來讓自己更好地去愛別人。
我們也生活在壹個功利化的時代,商品經(jīng)濟的文化教會我們在做壹件事情之前先問"它是否有用?",而不是問"它是否對我們的個人價值很重要?"我們更關心自己是否能考高分,是否能升值加薪,是否能評職稱,而不是關心我們是否比昨天更會愛周圍的人了。
當我們關注的是利益,而不是人性時,我們助長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而當這份信任,這份安全感消失時,我們就變成了所謂的"愛無能"。
當然了,我也并不覺得每個人都值得信任,只是我們可能需要先培養(yǎng)起自己的這份信任,從信任自己開始。
什么叫信任自己呢?就是我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真正能夠做到壹致,言行壹致,表里如壹,如實如是。
只有當我們能夠如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時,才會相信別人也可能這么做;
只有當我們能夠嘗試著理解自己最不堪甚至羞恥的想法時,才會相信別人也可能這么做;
只有當我們愿意耐心地聆聽自己時,才會相信別人也可能這么做;
也只有當我們即使失敗也絕不放棄自己時,才會相信別人也可能這么做。
04
在每天的生活中修煉愛的藝術
那么我們到底如何在每天的生活中修煉愛的藝術呢?我仍舊沒有地圖,我仍舊覺得你是自己生命的專家,所以答案需要你自己去覺察,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但我想在自己有限的知識框架和個人經(jīng)歷中,跟你分享幾點我的體會:
(1)如果我想擁有愛,就必須讓愛融入我的生活。愛的意愿比愛的能力更重要。
如果我渴望愛與被愛,就要在我的生命中,把它們放在壹個更重要的位置上。舉個例子,如果我真的看重親密關系,那么在我的空閑時間里,我會把更多的時間用來陪伴伴侶,而不是放在工作上。
(2)如果我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感受到來自別人的愛,或者是無法去真誠地關切別人。
也許我需要問問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我還沒有處理好的議題,在占據(jù)著我全部的認知資源,讓我沒有經(jīng)歷去感受愛與被愛?
比如壹個在抑郁或者焦慮中的人,再或者壹個因為身體狀況在對死亡恐懼中的人,可能都并沒有更多的認知資源去研習愛的藝術。這個時候,我們可能先要去探索自己的議題,回答生命對我們的叩問,才能讓自己重新有力量開始愛的旅程。
(3)培養(yǎng)對自己的信任。
壹個不信任自己的人,也很難去信任別人。而信任自己,是我們能夠如實真摯地生活,直面不完美的自己,也擁抱自己所有的陰暗。
我的來訪者經(jīng)常在面臨壹切人生選擇時,問我該怎么辦。他們可能會問:"joy,你說我該不該結束這段感情呢?""我該不該和他約會呢?""我要不要辭職呢?"我當然無法給出他們答案,但是我會引用凱倫霍妮的話說:"如果你要為自己感到自豪,就去做能夠讓你感到驕傲的事情。"
(4)培養(yǎng)對別人的信任。這個世界上的確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信任,并且在每個人面前,我們做自己都是安全的。但就像brenebrown對脆弱的解釋壹樣,愛,有的時候就等于脆弱。所以脆弱反而是壹種力量,而不是軟弱。
也許我們可以試探性地嘗試著分享自己的脆弱,然后看看對方是否值得被信任。當然也沒有人是完美的,所以當我們看到對方在很努力地體諒和理解我們時,及時他們最終還是沒有做到,這份努力本身,也是值得被看到和感激的。
(5)不斷地學習自我慈悲,自我友善,自我理解的藝術。從前我每次寫關于"愛自己"主題的文章時,總有朋友會問我:"joy,難道愛自己就是放縱和縱容自己嗎,難道做得不好也要夸自己嗎?"對此我的回應是:不是。愛自己,是如實地看到自己的樣子,不評判,不指責,也不偽裝。因為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對自己都充滿評判和自我譴責,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刻意去看到,自己的努力和不容易,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去編造任何不存在的東西。當我們能夠溫柔友善地理解困境中的自己時,我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
(6)愛的藝術絕對不僅僅在親密關系中修煉。
誠如弗洛姆所說,愛,是我們對待整個世界的態(tài)度。你可以把每次對話,每次與人的互動,都當做是愛的藝術的修煉和實踐。在藝術的路上,并沒有什么對錯好壞的非黑即白,但它沒有壹勞永逸,并且永遠都是用進廢退。
壹個再有繪畫天賦的人,也需要在每天的繪畫中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壹旦不畫了,能力就會減退。愛的藝術,也是如此。
以上這些并不是什么培養(yǎng)愛的能力的"完整地圖",其實我還有壹整本書的話可以分享,并且我相信除了它們,你修煉愛的藝術的路徑,也許跟我并不相同。
對不起,請不要再叫我愛無能了,因為我并不無能。
對不起,我并不愿意被任何根本不了解我生活的"磚家"定義,我有愛的意愿,我在讓自己成為壹個更有愛的人的路上。
對不起,也許我跟每個人的起點都不同,但我所有為愛作出的努力,都值得被看到,尤其是被我自己看到。
作者簡介:joyliu,壹心理專欄作者。
圖片來源:作者原配圖、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