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乖孩子的苦惱確實有些出人意料

更新日期:2021-09-18 00:14:06  來源:tokeny.cn

導讀人見人愛的乖孩子,他們也會有苦惱嗎?相對于那些總是被父母和老師批評的孩子來說,乖孩子的苦惱確實有些出人意料吧。那就讓我們先來聽聽一個乖孩子的心聲。這是一位15歲的女孩寫給我的信。信是這樣寫的:老師,您好。有些問題真的困擾我很久了。我生活在一個小鎮(zhèn)上,以前...

人見人愛的乖孩子,他們也會有苦惱嗎?相對于那些總是被父母和老師批評的孩子來說,乖孩子的苦惱確實有些出人意料吧。

那就讓我們先來聽聽一個乖孩子的心聲。這是一位15歲的女孩寫給我的信。信是這樣寫的:

老師,您好。有些問題真的困擾我很久了。

我生活在一個小鎮(zhèn)上,以前的我是個善良、開心、每天都笑嘻嘻的小姑娘,而現(xiàn)在的我,敏感、孤獨、滿身帶刺。

我的人生轉變發(fā)生在初二。那一年,父母離開我去上海工作,把我一個人丟在了小鎮(zhèn)上。爺爺奶奶不喜歡我,而我又不喜歡參與鄰居們那些八卦的聊天。父母是我唯一信任的人,他們一走,我就更加不知道怎樣和鄰居們相處了,所以,我只能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其實,我特別希望爸媽不要去上海,但是,我從小就被戴上了“乖女兒”“好學生”的高帽,所有人都對我說:“你最懂事了,你要體諒爸媽,他們也都是為了你。”

在內心里,我特別想大聲地喊:“你們體諒過我嗎?錢可以再賺,我的青春只有一次呀!我不想要過富有的生活,我只想要一家人好好地待在一起。”

可是,為了“乖女兒”、“好學生”的高帽,我把所有的話都埋在了心底。這樣的我,活的好累,好辛苦啊!大家都說我人緣特別好,跟每個人都可以相處的好,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內心有多么孤獨。每當放假我就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里,就那么一直坐著,覺得實在孤獨了,就自己和自己說說話。這種生活特別可怕,每到學校放假,就是我噩夢的開始,對于我來說,家就像一個地獄,張滿了無數(shù)滕蔓纏著我,讓我喘不過氣來。

現(xiàn)在的我,覺得別人對我好都是虛偽的。我覺得自己內心已經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了,似乎沒有什么東西能讓我悲傷或喜悅,我討厭這樣的自己!有時候,我會特別羨慕那些所謂的“壞學生”,我想如果有下輩子我一定要當個“壞孩子”。

我也想過要去交朋友,卻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已經習慣一個人呆著了,稍微熱鬧一點就想要逃,感覺特別慌,不知道該怎么融入集體,我不想當一個不協(xié)調的音符,但我真的很想和大家一起玩。老師,我該怎么辦?您能教教我嗎?

唉!這封信讓我心疼了好久。我想起托爾斯泰有句話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做了多年心理咨詢,我看見了“快樂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快樂的人各有各的不快樂。”遠離父母的孩子不快樂,和父母呆在一起的孩子又可能會因為其他各種理由而不快樂。

來信的女孩是那么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可是,她卻默默地忍受著與父母的分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個孤獨的孩子,她的內心越來越封閉了。雖然極其討厭這種孤獨,但卻又越來越習慣于這種孤獨。習慣成自然,以致于當有機會面對熱鬧的人群,她卻想要逃,覺得特別慌。這種可怕的習慣,就像一點點滋生的蛛網,慢慢吞噬了女孩的快樂。

做父母的人、做老師的人,所有的大人們,都希望孩子能夠乖巧聽話,希望孩子能夠讓人省心,希望孩子能夠體諒大人的辛苦??墒?,敬愛的大人們啊,你們是否體察過孩子們內心的需求呢?

孩子們最大的需求就是要被人看見,被父母看見。看見他們對陪伴的需求,對理解的需求,對與父母保持情感聯(lián)結的需求,對自我存在感以及真實感的需求,對感受人生意義的需求。

陪伴、理解、情感聯(lián)結,這些需求的滿足只能發(fā)生在人與人之間,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是履行這些職能的最天然的人選。而一個人是否能發(fā)展出自我存在感、真實感、和人生意義感,這些需求就更深一層了,當然這些都離不開父母的孕育。

在精神分析學派的發(fā)展史上有一位重要人物,叫溫尼科特,他提出了很多有影響力的術語和概念,比如:足夠好的母親、促進性環(huán)境、真實自體與虛假自體,過渡性客體、母親的鏡像作用,等等。

現(xiàn)在,回到女孩的來信,借助女孩的故事我們可以初步感知“真實自體”和“虛假自體”這兩個概念。“自體”,是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總體人格,可以指代一個完整的人。

女孩在信中說:“為了乖女兒、好學生的高帽,我把所有的話都埋在了心底。大家都說我人緣特別好,跟每個人都可以相處的好,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內心有多么孤獨。”

在我看來,讓女孩苦惱的根源在于她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即使表達了也沒人聽見、沒人看見,為了別人口中的好而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

不能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能被父母看見,對于一個孩子來說,他的自體感將如何發(fā)展呢?一個孩子,如果他只能順從環(huán)境,只能服從他人,他要怎樣在環(huán)境中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呢?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足夠好的父母”和“促進性的環(huán)境”。遺憾地是,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們提供給孩子的環(huán)境,各種錦衣玉食、各種玩具、各種興趣班,是不是能夠促進孩子心理發(fā)展、人格成長的適宜的環(huán)境呢?

溫尼科特在心理治療的臨床實踐中,關注的不是所謂的病理和癥狀,他關注的是個體主觀體驗的質量。他在心理治療的臨床工作中,觀察到很多來求助的人,不是被煩擾的癥狀折磨的人,而是那些行動和功能像個正常人但卻感覺不到自己像個人的人。這就是所謂的“假自體”。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很多人常說的:我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么,我感覺我把自己弄丟了,我不知道我究竟想要什么。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假自體”的部分存在,比如我們要謙讓別人,我們得遵守必要的社會規(guī)范和人際禮儀,這些就需要我們對他人、對社會有所妥協(xié)。我們需要認同和模仿他人,以便于更好的與他人相處。這部分“假自體”其實是一個人的社會功能,它能讓我們的“真自體”更好的發(fā)展,所謂“適者生存”嘛。

但是,如果一個人只是一味的順從別人,壓抑自己,那將會怎樣呢?

女孩在信中說:所有人都對我說:“你最懂事了,你要體諒爸媽,他們也都是為了你。”可是,在內心里,我特別想大聲地喊:“你們體諒過我嗎?錢可以再賺,我的青春只有一次呀!我不想要過富有的生活,我只想要一家人好好地待在一起。”

但是,女孩最終什么話也沒有喊出口。她只是默默地承受了一切。成全了父母和他人,壓抑了自己。

女孩說:“每當放假我就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里,就那么一直坐著,覺得實在孤獨了,就自己和自己說說話。”這樣的日子過久了,習慣了,結果:現(xiàn)在的我,覺得別人對我好都是虛偽的。我覺得自己內心已經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了,似乎沒有什么東西能讓我悲傷或喜悅,我討厭這樣的自己!有時候,我會特別羨慕那些所謂的“壞學生”,我想如果有下輩子我一定要當個“壞孩子”。

在我看來,女孩并不是真的想要做個“壞孩子”,她所希望的只是做個真實的自己,能夠表達自己的需求,能夠被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的需求。

我認為,能夠被父母之愛滋養(yǎng)長大的孩子,有機會與父母和諧相處的孩子,有機會在父母身邊經歷人際沖突并學習妥善處理沖突的孩子,自然就會懂得怎樣走向社會、融入人群了。

最后,我想對寫信的女孩說:孩子,謝謝你的來信,讓我們有機會相遇在這電波中。網絡雖然是虛擬的,但是你的文字是真實的,你的情感、還有我的聲音也是真實的。用文字寫出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出自己的情感體驗,這會對你很有幫助。在孤獨的日子里,有文字和書籍相伴,學會傾聽自己,學會陪伴自己,也很重要。畢竟,你的身邊,還有老師,還有很多同學和朋友,在同伴中練習人際交往,這也很重要。

父母雖然不在身邊,但他們的心里一定記掛著你,和父母多通電話,或者試著給父母寫信,這也是一種情感溝通和聯(lián)結的方式。

你的父母以他們的方式安排了他們的人生,那是他們的選擇,這樣的選擇必定是建立在他們的人生經驗和認知水平上的。而你已經長大了,從那些優(yōu)美通暢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你獨特的氣息。我相信你也可以試著掌控自己未來的人生了。

昨日之日不可追,明日之日須臾期。祝你好運,親愛的女孩!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