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請你不要被心理甜性澀愛學“綁架”了

更新日期:2021-09-16 01:13:55  來源:tokeny.cn

導讀joyliu|壹心理專欄作者寫下這個標題時我有點激動,我不知道這篇文章會給你帶來什么,我只是想把我從2014年開始寫文章以來壹個最深切的感受分享給你,這個感受改變了我對待所有知識的態(tài)度,也正在影響著我在生命中的很多決策。...

joyliu|壹心理專欄作者

寫下這個標題時我有點激動,我不知道這篇文章會給你帶來什么,我只是想把我從2014年開始寫文章以來壹個最深切的感受分享給你,這個感受改變了我對待所有知識的態(tài)度,也正在影響著我在生命中的很多決策。

當“科學的心理學”
成了我們綁架自己的新標簽

在2015年我寫過這樣壹篇文章,標題叫做“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么你的擇偶標準都是錯的”,這篇文章的反響出奇意料的好,大家都很認同里面的心理學理論和依據(jù),當時的我也覺得洋洋得意,感到自己是幫助了大家,讓大家學會更好的選擇親密關系中的伴侶。

但是我錯了。

今年當我重新又把這篇文章作為推送發(fā)表了壹次的時候,發(fā)送成功之后我自己又讀了壹遍,然后我就被自己嚇到了:我寫到了依戀類型,寫到不安全依戀類型中的焦慮型和回避型,然后告訴大家說,幸福的婚姻當中通常是需要我們有安全依戀的,所以如果你是不安全的依戀類型,最好是通過咨詢或者參加壹些成長小組的方式重新去建立安全的依戀類型。

當我看到這些話時,我真的驚呆了,我的內(nèi)心獨白是:joy,你怎么可以這么寫?

可惜當時的我真的就這么寫了,因為自己的局限,當時的我的確就是這么認為的。于是依戀類型就成了大家評判自己的新標簽。

我記得當時不知道有多少讀者在公眾微信里給我留言,焦慮的詢問我:joy,我覺得自己是焦慮(或者回避)的依戀類型,你說我該怎么辦呢?

于是我開始意識到我好像真的需要寫這樣壹篇文章對自己過去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做壹個反思:我們要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到底是為了什么?

心理學里好像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名詞:抑郁癥,躁狂癥,拖延癥,不安全依戀,神經(jīng)質人格,死亡焦慮,社交焦慮,邊緣型人格障礙,強迫癥,自閉癥,低自尊......如果你學心理學,你就會發(fā)現(xiàn)美國心理協(xié)會編寫的所謂的“心理疾病”診斷手冊(dsm)越來越厚,甚至壹度同性戀也作為壹種“心理疾病”被納入其中??墒钱斘覀冮_始用這些名詞給自己或者周圍的人貼上標簽時,當我們讓這個標簽成為壹個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時,我們是否要需要反思,我們是不是已經(jīng)被心理學“綁架”了?

當壹個人因為看了壹些不負責任的心理學文章(比如我自己之前寫的這篇),對里面的結論深以為然并且對號入座,覺得自己就是比如神經(jīng)質人格或者回避型依戀的時候,這些標簽本身會不會成為他/她行動的枷鎖?

“因為我是回避型依戀,所以在親密關系中我的冷漠就很正常,嗯,我就應該是這樣冷漠的?!?,你可能會這樣想。但是你忘了看到,那天你很溫暖的去給男朋友送咖啡,你們吵架的那次你主動道歉,你還親手給他織了圍巾,雖然因為你自己覺得織得太丑又拆掉了。這些你都看不到,因為你覺得自己是“回避型依戀”。

你的存在,
遠比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理論復雜

所以這就是我想捫心自問的問題:我為什么要學心理學?

我學習心理學,到底是為了更好的理解人,還是為了用我的理論去改變和操縱別人,或者說是為了讓自己有種“權威”的感覺而凌駕于別人之上?

我想這是我們學習所有知識的時候,需要問自己的壹個問題。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墒俏椰F(xiàn)在在想,這個“不怕”是壹個什么含義?我們?yōu)槭裁匆??知識是為了讓我們“不怕”,因為我們終于站在了權力制高點上,讓其他人都“聽話”的位置上了嗎?還是說知識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讓我們?nèi)ダ斫庵拔覀儫o法理解的東西?

我想心理學跟任何科學壹樣,都有著自身的局限,并且舊的理論也不停在被新的理論推翻。但心理學跟其他科學不同的人,它還有著極高的道德風險: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是人,所以它的結論往往會對人們對自己的認知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舉個簡單的例子。前幾天跟幾位學心理的朋友在群里討論人的很多東西(比如性格)到底是由基因決定的更多,還是后天的環(huán)境和培養(yǎng)決定的更多。這是壹個老生常談的問題,naturev.s.nurture,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背后的結論會對人們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做在不同家庭環(huán)境長大的雙胞胎實驗的壹位心理學家在上個世界得出結論說人的大部分東西都是由基因決定的,他最終寫文章為自己的結論道歉,談到其實人是很復雜的,所以基因并不能決定壹切。

我們知道再“完美”的壹個心理學實驗,樣本的數(shù)量和多樣性都是十分十分有限的,如果我們依據(jù)自己有限的樣本和非常局限的實驗設計,得出了某壹個我們覺得可以適用于每個人的“公式”,并且深以為然,那么我們就真的太不自量力了。當我們的實驗結論讓人們覺得自己的命運基本都有基因決定時,我們可能會陷入壹種絕望:既然都是天注定,那我還有必要努力嗎?而事實上我們也的確不能做出這樣的結論,很多人類史上的巨人,并沒有那么好的“基因”,梵高不是生下來就會畫畫,愛因斯坦也不是剛會說話就想出了相對論。

人類真的復雜到無法想象。我現(xiàn)在唯壹能確定的,就是對于人性的所謂普遍性規(guī)律,我基本什么都不懂。很多心理學的結論在群體里可能適用,但是到了每個個體身上,它就僅僅成為了壹種可能性而已。

就像我可以告訴你依戀類型有3種,但最后你發(fā)現(xiàn)其實有的時候你是安全型,有的時候你又很焦慮,還有些時候你是回避型,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在你不同的人生階段,這些東西壹直在變化著,而你根本不可能用壹個標簽就把自己綁架了!

我們每個人都復雜到需要自己用壹生的時間去慢慢認識,而且正是我們生命中那些還沒有開花結果的“潛質”,讓我們的生命有著不可預測的焦慮和美好。沒有任何的心理學理論可以完全解釋你,也沒有任何的心理學理論應該成為限制你自我成長和探索的枷鎖。所有的理論,都只是我們想要去更加理解這個世界和自己的壹種可能性,而你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所有理論的總和。

請你不要被心理學“綁架”

我想再壹次的為自己曾經(jīng)寫過的很多“結論性”的文章道歉。那個時候我的認知就是局限壹個框框里,正如同我現(xiàn)在也還是有自己的局限,盡管我的框框可能變大了。

也請你開始學會尊重自己的復雜性和流動性。你不是壹成不變的,你的生命歷程是不斷的流動變化著的。假設你跟我壹樣29歲,那么你不再是5歲,15歲,25歲的自己,此刻的你也不會是35歲,45歲,55歲,65歲,75歲等等的自己。

我發(fā)現(xiàn)我所有的來訪者們最大的共同困擾,就是他們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有種“卡住”的感覺,這種感覺可能是壹段無法割舍的親密關系,可能是壹個未完成的事件,可能是對原生家庭的怨恨,可能是對過往創(chuàng)傷事件的無法釋懷,可能是壹直如影隨形的自卑等等。他們十分認同自己的自我評價(比如我就是壹個很低自尊的人),深深的被它們綁架卻沒有看到自己其實有很多時候并不符合那些自我評價。而我的作用,很多時候就是幫助他們更好的看到壹個更真實,更完整的自己,看到原來那些我們困在自己身上的繩索,其實只是因為我們自己不愿意解開。

現(xiàn)在我想嘗試著回答我為什么要學心理學這個問題。

學心理學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對自己和其他人好奇。我深深的對人感到好奇,深深的想去了解每個人背后的故事,深深的想去幫助這個人看到他自己可能都沒有看到的意義和潛力,想撥開那些在她頭頂?shù)囊稍?,看到最真實的他和她自己都沒有看到的可能。

所以我學心理學,真的是為了更好的了解和理解自己,也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別人。所以直到現(xiàn)在我才漸漸明白,既然我自己都復雜到需要我用壹輩子去慢慢解讀,慢慢了解,那么我怎么可能用任何的理論去“分析”別人,去給別人貼上某個我自作聰明的標簽?

就像我說的,心理學的所有理論都只是壹種可能性,而我們遠比這些理論復雜。當我們愿意嘗試著去真正的接納和聆聽自己,去真正的接納和聆聽別人時,理論也許會在我們都很困惑時給到我們很大的啟發(fā),但別忘了,它永遠都只是壹種可能性,而且即使現(xiàn)在的你完全符合這個理論,也不代表明天的你還會符合。

昨天晚上我?guī)F體咨詢,當聽到小組里有位姑娘的議題是:“我覺得自己是不安全的依戀類型,我該怎么辦呢?”時,我很想扇自己壹巴掌:看看,joy,你都干了什么好事!

結果在咨詢結束之前姑娘淡定的說:“我覺得今天的團體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我不必為什么依戀類型擔憂,因為我真的不是永遠都局限在壹種可能里,也不是只有安全依戀類型的人才能找到幸福?!闭f真的,我當時真的很想給她鼓掌(當然因為我的角色,我還是沒有),我甚至要熱淚盈眶,因為我發(fā)現(xiàn),原來短短的2個小時里,我們就可以掙脫之前給自己的枷鎖,就可以給自己自由!

親愛的你,此刻我?guī)е钫鎿春万\的心情告訴你,不要不加懷疑的相信什么“心理學家”,也不要不思考的相信我給你的任何結論(當然我爭取以后都不簡單粗暴的扔給你任何理論讓你對號入座),你才是自己生活的專家,只有你才有權力對自己的生命做出詮釋和解讀!

心理學不是新的標簽,也請你不要用把這樣的標簽貼在別人身上,用你的理論去分析或者評判別人。比如也許你覺得他真的很符合神經(jīng)質人格的特征,但請你不要用這樣的語言去評價別人,因為你的標簽很可能變成他捆綁自己的枷鎖。

心理學同樣也不是新的評判標準,每個人都要成為“安全的依戀類型”,在性格中要“情緒穩(wěn)定”,“有宜人性”或者“高自尊”。如果我們拿著它們?nèi)ピu判自己和別人,那么這些心理學理論,跟那些讓我們“變瘦”,“有錢”或者“有地位”的社會期待有什么區(qū)別?

你的人生不會被任何標簽定義,這個標簽也包括某個心理學“診斷”。你是發(fā)展的,流動的,變化的,生長的,而我愿意跟你壹起流動生長,也愿意帶著繼續(xù)帶著我的“無知”去了解你。因為我相信,我們在彼此的流動中,會產(chǎn)生任何心理學理論都無法預測的美妙際遇!

繁榮成長工作坊:用科學的積極心理學,幫你做更好更繁榮的自己!圖片來源:123rf圖片庫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