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孩子為什么會有90后非主流發(fā)型設計拯救父母的愿望?

更新日期:2021-09-14 20:43:00  來源:tokeny.cn

導讀干預父母的關系其實是種退行王金現(xiàn)丨壹心理專欄這個個案過去多日了,是個簡單的壹次性個案。但是,有種思緒壹直讓我揮之不去,總想要理出個頭緒來。他年近叁十歲,被父親帶著來到咨詢室。據其父親講,他近兩年來即不工作也不談朋友,周圍同齡的人都紛紛成家立業(yè),宅在家里很讓人著急。如果說有什么心理問題吧,似乎也看不出什么癥狀,如果說沒問題吧,為何他就那么反常呢?他坐著壹言不發(fā)。不僅是在聽著他父親訴說自己的...

干預父母的關系其實是種退行

王金現(xiàn)丨壹心理專欄

這個個案過去多日了,是個簡單的壹次性個案。但是,有種思緒壹直讓我揮之不去,總想要理出個頭緒來。

他年近叁十歲,被父親帶著來到咨詢室。據其父親講,他近兩年來即不工作也不談朋友,周圍同齡的人都紛紛成家立業(yè),宅在家里很讓人著急。如果說有什么心理問題吧,似乎也看不出什么癥狀,如果說沒問題吧,為何他就那么反常呢?

他坐著壹言不發(fā)。不僅是在聽著他父親訴說自己的情況時,而且當我提議他父親離開單獨跟他交談時,他也壹直是和顏悅色地面對著我,什么也不說。從神情上觀察不出有什么情緒癥狀。舉止上也看不出什么不正常表現(xiàn)。在沉默中對峙了近半小時,我向他表達了對他的憤怒:

“你是不情愿來咨詢室的,但卻跟隨你父親來到了這里;你沒有什么心理問題,卻該工作不工作該成家不成家;你坐在這里佯裝沒事故作鎮(zhèn)靜壹言不發(fā),內心卻并不能平靜;你很聰明且有正常智慧是個成年人,卻做了壹件傻事。其實我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作為成年人,你現(xiàn)在可以選擇離開這里不去面對問題,也可以把問題講出來,看看我們能不能共同探討些什么。但是,你不必用沉默的方式對抗,這毫無意義。”

我的激將法起了作用。他的臉色驟變,手指下意識地動彈了壹下,不自主地摸摸口袋,問,“我可以先抽支煙嗎?”我點頭允諾。

他壹口氣抽完了大半截的香煙。然后轉了轉椅子面向我,低頭道:“其實,你看得出來,我沒有問題。問題不在我這里。而且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p>

“你是沒有什么問題,但是,你錯了。至少在你沒有說出問題前就斷定沒有辦法解決,就已經錯了?!蔽依^續(xù)用激將的方式說。

“他們(父母親)天天都要吵架。家和才能萬事興??墒沁@樣的家庭氛圍,家里根本不能得安寧。我以前也正常出去工作,現(xiàn)在仍然也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墒?,我不想去工作,也不想像別人那樣成家。即使成家了,也得不到安寧。我用盡了所有辦法阻止他們吵架,但是治標不治本,他們的關系根本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因此,我不認為來到這里,能解決什么問題?!?/p>

顯然,他內心在某種程度上跟我產生了連接,建立了初步的信任。為了鞏固這種信任,建立更可靠的連接,我對他進行肯定后否定:“你有自己的獨特的家庭理念,是的,家和萬事興。你確實沒什么心理問題,你有正常的工作及人際交往能力,成家立業(yè)都不是困難。這些我很欣賞。但是,在壹件事情上,做錯你了。那就是你壹直付出代價,希望改善你父母間的作為夫妻的關系。這是毫無意義的,毫無價值的錯誤舉動。”

他驚愕地瞪大眼睛,抽出壹支煙客氣地請我抽。他討好的行為背后,實際上在表達對我觀點的認同與依附。我擺手說,“其實我反感抽煙,但是尊重你抽煙的選擇?!?/p>

接著我以開玩笑口吻道:“你父母婚姻,是你牽線搭的橋嗎?或者說,是你來到這個家庭之后,他們才開始吵得天無寧日的嗎?你對他們之間的關系負有什么責任?他們爭吵了叁十多年了,卻沒有離婚,這說明什么?而你以不工作不成家的方式期待改變他們之間的關系,到底取得了什么收效,除了讓你父母更不開心之外,有什么正面意義?你采用不工作不成家的對抗做法,對你們家庭環(huán)境建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有何價值?是什么好的選擇嗎?我認為這是大錯特錯的?!?/p>

他惶恐地抬頭問:“那我該怎么辦?要和同齡人壹樣成家立業(yè)嗎?那樣他們他還不是不改變嗎?”

“也許他們的關系仍然不會改變。但是,他們也許會為你感到開心,或者說你為他們的生活增加了希望。但是你那種對抗模式,只不過是為他們徒增煩惱而已。至于你要怎么辦,選擇權利在你自己的?!?/p>

他又抽了壹支煙,最后狠狠地摁滅煙頭,說,我知道了。

利用消極結果來懲罰對方,是種對抗模式。即,你若不如何如何,我就不怎樣怎樣。個案當事人,通過自我犧牲或自我懲罰(不工作、不成家),來懲罰對方(父母吵架),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家庭安寧),即是壹種對抗模式(自殺,更是典型的對抗模式)。

這種對抗模式背后的心理原因在哪?我認為在與“心理共生”。

小孩跟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生理共生(即母嬰壹體)階段心理共生(安全依戀)階段分離獨立(成立新家)階段獨立喪失(失去父母)階段

在心理共生(安全依戀)階段,并不是每個小孩都能從父母的鏡映中獲得安全感的。不安全型的依戀感,會導致分離困難。那么,對于分離困難的人來講,ta當然會選擇阻止分離和獨立。分離困難的母親,會竭力控制子女不讓其獨立;分離困難的子女呢,則會用拯救父母的方式企圖回到跟父母融合在壹起的感覺當中。

所謂的拯救父母,即通過自己的犧牲或付出,企圖改變父母親之間的關系,或者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命運)。這種行為,在子女面對喪失父母的階段也會出現(xiàn)。比如看到父母病危,恨不得生病死去的是自己。

拯救父母背后的意圖很明顯:只有父母好了,我才能好。所以說是“心理共生”所遺留的病癥。因此寧愿以犧牲自己的方式去拯救父母,為的是能夠繼續(xù)跟父母親壹道停留在“共生”階段。

“對抗模式”,也是拯救父母的壹種方式罷了。企圖回到跟父母的共生階段,而阻止跟父母分離或喪失,都只不過是徒勞。因為壹切都有其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任何有違背規(guī)律的企圖,都會以“退行”的方式表現(xiàn)成為心理問題。

明白壹些事物的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雖然不能阻止心理問題的發(fā)生,卻能給予壹些警醒。那么,剩下的就是做出新的選擇了。如同前面?zhèn)€案當事人,怎么選擇,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作者簡介:

王金現(xiàn)@修慧養(yǎng)心。做咨詢以探索生命奧秘,寫文字來分享生命體驗。私人執(zhí)業(yè)心理咨詢師。如需咨詢,可聯(lián)系:598080582@qq,微信tdxlyy。

閱讀全文
Cnzz